如果看一本猩猩書算一顆星,我已經是上將了...(冷)

在這之前,我看過另外兩本以猩猩為主體的書,第三種猩猩,哈啦與抓虱的語言。這三本的核心概念頗為類似,但作者表達方式迥異,可以都看看。不過,第三種猩猩比較硬,哈啦與抓虱的語言穿插太多作者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這本算是三本中比較適合入手的。

這本書主要是來回巴若布猿和黑猩猩之間,介紹他們的行為,可能的「本性」,以及人類可能是怎樣的猿類。巴若布猿的相關書籍,在這幾年間紅了起來,代表猿類另外一種生存的可能。巴若布猿以性當潤滑劑,以母權為主的社會結構,在在顯示人類文明的另外一種可能樣式。我們當然不是巴若布猿,但我們也不是殘暴的黑猩猩。

人類對黑猩猩和巴若布猿的研究,讓我們可以思索很多事情。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若是,那肯定是惡靈。相對於巴若布猿和黑猩猩,人類比較像是自然界失控產生的癌細胞。其實這樣說並不符實際,因為癌細胞至少不會自相殘殺...

從猩猩反思人類,很有趣也很有啟發性。相較於「第三種猩猩」的沉悶,「哈啦與抓虱的語言」的喋喋不休地抱怨,這本書相對可愛多了。

回顧書中我坐過的筆記和畫過的重點,有一些「點」很能獲得共鳴。像是,我們的身心不適合孤獨,我們是群居的生物。這對西方的作者來說,是一種強調個人化之後的反思。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所以我們需要詭異的髮型,奇怪的打扮,或者特立的言行,來標榜自己的不一樣。但,我們與其他人相同的地方,還是比不同處多多了。

另外,演化會留下最適合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例如,我們取代了尼安塔人。作者認為,我們或許不是比較聰明,也不是比較兇猛,搞不好只不過我們對某種病毒的抵抗力比較好。我想起西班牙人帶到美洲的疾病,摧毀古文明的速度遠快於槍砲。

全書很多有趣的地方,其實自己去發掘會更有趣。像是,肯亞某個狒狒族群,因為某次意外事件,導致一批兇猛的雄狒狒全部死於非命,留下比較溫和的雌狒狒,也讓該狒狒群的「文化」變得比較溫和。後來即使繼續因為交配和遷徙,換了很多新一代的雄狒狒,但整個族群依然寬容而愛好和平。這個發現的重要性,不只是狒狒可以兇猛殘暴或「溫文儒雅」而已,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文化可以如何影響物種的本性,即便是狒狒。

替罪羊的部份也發人省思,人類的黑暗面無所不在,從班級的凌霸到種族間的迫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差思想,卻可能是引導人類文明蹣跚前進的重要力量。愛好和平是種假象,我們總是找替罪羔羊。我們真的能從文明歷史或者生物觀察學到什麼?看看台灣的新聞台就知道什麼也沒有。(好吧,其實公視新聞和大愛新聞還不錯,客家新聞和原民台的新聞滿好笑的...)

近年來很多研究神經心理或者人類行為的書籍,或多或少都扯到黑猩猩,我想那真是迷人的動物吧。有幸聽過兩次珍古德的演講,對他過去探索的生活很是嚮往。台灣山林也有台灣師大的研究生追著台灣黑熊跑。可惜英語太爛,當年沒資格填生物系。探索自然,反思人類自己,是滿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cetone 的頭像
    Acetone

    Acetone

    Ace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