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看到宣傳活動,很早就知道有這本書,很晚才看...

坦白說,我覺得這本書被包裝的太像「達文西密碼」風格的小說了。一樣是標榜古籍善本的秘密,一樣是強調改變歷史的新證據。第十三個故事?達爾文的陰謀?四的法則?...總之,就是某種類似味道的小說。

果然,促銷打書會騙人,會把爛書說成好書,但也會白白浪費一本好書。這本,就是。

這本書其實是紀錄文學,而非「創意」小說。雖然它具備了一本小說的諸多條件﹝如果只挑單數章節看的話...﹞,卻「真實」了許多。但,即便如此,卻依然有引人閱覽下去的劇情張力。這或許可以歸功於作者鋪陳的方式。不過,更重要的,是讀者了解到,我們正在閱讀的,不只是個「奇幻」的故事,而是不久前才發生過的真實。我想,或許是哪種自己為有的參予感,讓這本「小說」更加生動。

兩位作者輪流在奇數與偶數章節陳述,整個編排可以很清楚讓讀者知道現在看的是哪一段。我想過或許可以改左翻和右翻,不過再想想,就不能同時延著時間的軸線進行陳述了。所以這似乎也是最佳的安排方次了吧?

奇數章比較有趣,因為沒有公式。根據銷售法則

銷售量 = 好看程度 / (書中出現數學式的數目)^2

所以奇數章負擔了把這本書賣掉的重責大任...不過寫地很棒。作者仔細卻不枯燥的介紹了書的流變、為何到他手上、如何處理、有何發現等,娓娓道來,細膩但不缺張力,一般小說都不一定可以見到這等功力。﹝還是翻譯的功力...﹞

在這本書的展轉流傳中,可以看到文化的差異與衝突,人心的貪婪與愚蠢。例如,這些手抄本的錯綜複雜,更顯示文藝復興和伊斯蘭文化的重要性。今日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對峙,在「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典籍被伊斯蘭所翻譯保留→現代的西方文化再發現」中,更顯諷刺。伊斯蘭曾擁有過的豐富文化,廣納四方的偉大胸襟,很難在今日的伊斯坦堡看到了吧?但,在這本羊皮書上,我們依稀看到伊斯蘭的光芒。

在確認偽造圖畫從何而來、為何而來的探索過程,我們看到了因為金錢矇蔽本來就不多的智慧的愚蠢人類。「文化苦旅」(還是「藏著的中國」?提到敦煌的古物被西方人以賤價的古物布匹換走,都是一樣的蠢事。這些東西,在有心人手裡是寶,在其他人眼裡,只是儘可能換錢的東西。我想起十幾年前,恆春工商在恆春古城牆上打洞,只因為「出入比較方便」。所謂的文物,抵不上蠢蛋們多走兩步路。

到了故事的尾聲,我們可以見到科技進步的速度。作者與同事在2000年以高畫素...600萬...掃描古籍。600萬畫素,在現在都快被手機相機超越了。我那時的相機是Kodak DC-100吧,花了我一萬,只有130像素的玩具。現在,中階以上相機都千萬起跳,而掃描器已遠不如興盛期的銷量。畢竟,當大家都有了高階的數位相機以後,掃瞄器只剩下掃描文件的用途了。這也表示,如果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能妥善保存,或許往後會有更快的解決方式。畢竟,用600dpi,SCSI-2界面,搭配Pentium II-300掃瞄,是無法和2400dpi,IEEE1394搭配Pentium D比較的。

故事的部份,很值得大家細細品味。不過,偶數的章節,我就要抱怨一下了。首先,因為排版,如果不自己拿張紙跟著畫,根本不知道作者再說啥。誰知道前三頁那個圖形的線段AB是哪裡啊...所以我只好乖乖拿筆把圖先畫好,在繼續看下去。數學證明已經夠討人厭了,難道出版社以為愈難閱讀愈好嗎?還是預期反正大家看不懂?如果這樣,乾脆就拆成兩本賣算了...(偶數章大概會滯銷吧...)

不過,哪些證明很可愛,可以看看。但我說不上來有啥特別的。我的意思是,或許他的文字說明比教科書多些,有點口語化,所以感覺證明的過程比較清楚。但數學證明就是數學證明,他的樂趣在於參與與了解,以及「啊哈」的快樂。如果不喜歡數學的話,偶數章就跳過吧。這本書絕對不會是理想的數學啟蒙書或者科普書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cetone 的頭像
    Acetone

    Acetone

    Ace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