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府,喜歡大力撒錢破壞環境,以滅絕物種為己任,置永續經營於度外。
南方澳鯖魚節
這個節慶的目的,在於把洄游到台灣海域時,正逢繁殖期,魚肉最肥美的鯖魚群屠殺殆盡,防止有漏網之魚繁殖下一代。2007年全省撈捕量將近五萬公噸,約占近海漁業總量的三成七,其中九成產於南方澳。
藉由大量的柴魚、魚鬆、料理及生魚片,還有貨櫃裡面滿坑滿谷的冷凍魚屍,大家一定會對台灣民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感動不已。
烏魚節﹝梓官烏魚節,茄萣烏魚節,新竹縣烏魚節...﹞
為了避免烏魚產生健康的下一代,對生態平衡提供太大的貢獻,台灣政府鼓勵漁民多多屠殺烏魚,剖腹取卵,務求將所有魚卵換成新台幣,刺激經濟造福民眾,不可有遺漏之卵,以免拖垮經濟成長率。
烏魚就是是鯔魚,是底棲類迴游性魚類,每年冬季伴隨寒流南下,在台灣新竹以南的西南沿海產卵,最遠不超過東港枋寮一帶。
不論是烏魚殼煮湯或嫩煎烏魚子,都是認識海洋生態最好的教材。
現場備有區漁會家政班推出的白玉藏鮮、蒜烤巴弄、晚霞滿漁船等三道美味鰺魚料理,供大家認識海洋生態。
曼波魚俗稱翻車魚,是大洋上層的魚類。本來,台灣人不太吃曼波魚,大概就是魚腸炒一炒,一年殺個兩千隻。不過,自從政府決定讓曼波魚絕種,首屆曼波魚季就殺了一萬六千隻曼波魚,並開創了很多新的料理方法,讓曼波魚一舉成為全國知名的魚種。
新竹市鰺魚節
花蓮曼波魚季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254 遇見曼波魚)
曼波魚是大型魚類,長成需要很長的時間。這種所知不多的大洋嬌客,在其他地方並不常見,但因潮流經過台灣之故,在台灣算是容易被定置漁網捕獲的魚種。過去算是下雜魚,這幾年卻變成高經濟價值魚種。在台灣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對翻車魚的了解,增進了不少:現在我們已經很擅長在不傷曼波魚肉質的情況下把牠分屍,並且料理出一道道佳餚。至於繁殖、生態,這本來就不是台灣民眾關心的地方。以台灣人努力奮鬥的天性,相信很快就會吃不到了。所以,有機會就快去吃吧! ﹝ㄟ,時間不一樣啊?﹞
一言以蔽之,殺旗魚。 每年的十一月是身上裝刺的旗魚盛產季節,這種魚類是非常頂級的食材,台東娜路彎大酒店為了滿足喜愛海鮮的老饕們,在2007東海岸旗魚季的期間不計成本的推出三道藉由肉質最為鮮美的「旗魚」作為舞台主角的風味料理,要讓喜愛旗魚料理的饕客們大快朵頤。 趕快吃吧,連科學人2008年第74期4月號,都提出黑鮪魚族群變瘦、變少的報告。現在不吃,難道真以為十年後一定吃得到? 報告已經很詳盡了,這裡不班門弄斧。 養殖魚,就不多說什麼了。 難道要對肉豬節、肉雞節表示憤慨?
台灣的鰻魚是養殖的,不過,魚苗好像是海邊撈的。如果大家肆無忌憚的大啖吻仔魚,或許,鰻魚也會有吃不到的一天?還是目前技術已經可以人工培育鰻魚苗了?
每年的「土用之丑日」,也就是7月30日是日本的「鰻魚節」。在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與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則試圖向民眾宣導重陽節為「鰻魚節」及「鰻魚等於長壽魚」概念。不過,鰻魚本來就是養來殺,算牠衰。
菊島海鮮節、七美九孔節
不愧大家風範,只屠殺一種水族,其實很不環保。正確的做法,是無差別格殺勿論,全部吃光,這才是王道啊。不過,七美或許想有別於澎湖本島,自己推出了九孔節,難道九孔不算海鮮嗎?真是多此一舉。
東海岸旗魚季
(以上段落摘自大台灣旅遊網。)
台灣海域能捕獲的旗魚有幾種?不重要。重要的,是旗魚有多少料理方法。切生魚片很棒,表面烤熟薄薄一層後切生魚片也不錯,旗魚鮪切生魚片丁也很有嚼勁。以前是用標槍刺殺旗魚,現在應該很罕見的吧?不過,成功漁港的確還可以看到刺旗魚的漁船。
東港黑鮪魚季
高雄縣虱目魚節
鰻魚節
鯝魚節
「達娜伊」是鄒族語「忘憂」之意,溪中所產的鲴魚,鄒語意思是「真正的魚」。過去鲴魚常遭不肖人士獵捕,山美村發起護魚運動來保育鲴魚,並於端午節舉行「鲴魚節」,除觀賞復育成功的鲴魚外,還有鄒族傳統的迎神、小米祭、戰祭裏的歌舞表演,以及鄒族傳統服飾、手工藝品展示與美食大宴。
原住民守著小溪,讓魚群休養生息。不是說野生的魚就不該吃、不能吃,但取之有道,才是永續的概念。這道理,漢人僅止於出一張嘴。
飛魚季
傳統達悟族人捕飛魚,是駕拼板舟,而且是分階段下水。每年第一次捕獵的飛魚,要當天吃完。飛魚可以曬成魚乾,也可以當餌捕獵鬼頭刀。飛魚季節,達悟人會停止補列珊瑚礁魚類,所以讓近海魚群得以休養生息。藉由洄游魚類和近海魚類的輪補,加上冬天食用野放的羊肉,這大概是台灣濫捕狀況比較不嚴重的吧?
只是,漢人文化的入侵,以及資本主義的強勢,部落裡面還是有許多改變。根據日領台灣留下來的史料來看,達悟族人並沒有釀酒的文化,更別提菸草這種來自美洲大陸的植物。不過,現在的達悟人,也有人抽菸喝酒了吧?
附註:
1. 達悟人使用的是拼板船,並非獨木舟。台灣使用獨木舟的原住民,大概只有日月潭的原住民比較肯定。